全国服务热线: 0371-6572-8787
导航菜单
行业动态

BIM技术在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途径

1. BIM技术应用于构件预制与现场拼装

与传统的建筑现场生产方式不同,建筑工业化生产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在工厂环境下进行的。相当一部分构件是在工厂预先生产的,运输到现场再进行拼装。由于预制构件的品种繁多,型号、尺寸、拼装位置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构件运输和现场拼装过程中常常遇到错误生产、寻件困难、构件丢失、重复生产等现象。利用BIM技术可以帮助明确预制构件的数量、型号与位置,避免构件在工厂预制时出现错误,提高生产的可预测性。相关构件在工厂预制后,运输到现场进行拼装,为了保证拼装的准确性,需要大量的人力来记录构件信息,如搭接位置和搭接顺序等,难免出现错误。运用BIM技术可以确保构件信息的完整和正确,在BIM模型中每一个构件都有详细的信息,确保安装施工时能够顺利完成,避免出现寻件困难、构件丢失的现象[3]。

2. BIM技术应用于碰撞检查

采用建筑工业化的作业生产方式,预制构件数量极大,而且节点施工复杂。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保证构件拼装不发生冲突则显得至关重要,其重点在于开始施工前就进行碰撞检查和复杂节点的可施工性分析。如果仅依靠人工的检查和控制碰撞冲突及其复杂节点的可施工性分析,任务十分繁琐,而且人工检查常常只能发现单一系统是否发生碰撞,不能够实现多系统(如结构、水电管道、消费管道等)的空间碰撞检查。基于BIM技术可视化功能进行构件的碰撞检查,可以自动化地对构件间可能存在的冲突进行检测和复杂节点的可施工性进行分析,将各个系统之间可能发生的碰撞与冲突在BIM模型中事先消除,提高设计的可施工性,从而避免建筑材料和劳动力的浪费。

3. BIM技术应用于全生命周期管理

在传统建设项目管理模式下,不同建筑专业(如结构、水电、暖通和空调等)之间难以实现信息共享,特别是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三大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在项目的实施推进过程中,先完成作业的施工单位的离场将导致部分信息丢失。基于BIM技术的信息共享功能,可以将工业化建筑项目的各专业子系统、资源、资金、作业活动有效集成整合起来,每一个构件和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维护等信息都可以在BIM模型中体现,终使之形成一个协调运行的综合体,实现在全生命周期视角下,工程项目组织和责任体系集成化,消除工程项目组织之间责任盲区和各个项目利益相关方的短期行为,保持组织责任体系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同时,也有助于项目管理人员统筹运营,能更好地体现建筑工业化的优势。